产品名称:钢钉
定义:钢钉是用于钉固物体的钢丝制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民用等各个方面,主要用于轴向分离力较小径向剪切力不大的物体的固定,具有加工简单、使用方便、钉固迅速等特点
分类:钢钉的分类很多,下面根据它的头型和使用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圆钉、扁头钉、平头钉、方钉、三角钉、骑马钉、麻花钉、射钉、水泥钉、拼合钉、油毡钉、瓦楞钉等。其中使用量最大的最常用的是普通圆钉。
历史:
钢钉的钉杆多为圆形,故又称圆钉。一般用普通低碳钢盘圆经拉丝、制钉、抛光等工序制成,用于各种木结构的连接紧固。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年),有9户制钉商户在佛山成立钉行会馆,所生产的铁钉为方形,“以熟铁枝制成,大小不一。道咸时最盛,从业多至数千。每日午后,附近乡民,多挑钉到佛(山),挑炭铁回乡,即俗称替钉者,不绝于道”。各钉户生产时用风箱鼓风,加热铁胚后,用手锤和铁砧锻打,用于造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由于进口洋钉的冲击,手工锻打的方钉销售日蹙。民国17年(1928年)广州杉木栏、蓬莱路、大德路一些作坊,开始参照进口圆钉式样生产,产品除供应本省需要外,还销往外省和东南亚各国。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后,圆钉生产受到破坏,从业人员减少一半。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还增加了金钜记、全记、梁协安、联泰、兴发、泉利、梁琼合等制钉厂商。国民政府经济部战时生产局粤桂闽区特派员办公处也准备办官方制钉厂,后因时局有变不了了之。
1948年4月,广州市成立制钉同业公会,共有会员25家,工人793人,其中女工340人,童工86人。主要设备有:大小机动制钉机60架,拉丝机29架,手啤380架,辘铁机9套,洗钉桶(用作圆钉抛光)19个。圆钉的生产能力每月为1610吨。当时由于进口圆钉充斥,常常出现开工不足的现象。如中原制钉厂每月生产能力为2000桶,实际只能生产60桶,只占生产能力的3%;其他各厂的情况更差。所以该同业公会成立以后,曾发表《呼吁书》,吁请上海制钉同业一致使用中字标志,与洋钉相区别,以便于各界采用;并要求当局增加制钉原料输入限额,限制洋钉进口,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洋钉停止进口,各厂坊生产发展很快。中原制钉厂与其他几家厂坊合并,改名为广州市制钉厂;天成等13家厂坊则组成广州市制钉工业联营社,从1952年起接受国营商业加工订货。各地的制钉个体户也先后成立生产合作组织。1956年全省共成立15个生产合作社,年产圆钉3867吨,产品近一半出口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编辑词条